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记者 俞陶然 徐瑞哲
如何更好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获得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两个上海牵头项目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麝香保心丸临床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大幅提升,源于政府部门当年的积极牵线和扶持;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在长三角的大规模产业化,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团队的“一对多”转化模式功不可没。
麝香保心丸
擦亮上海中医药“名片”
2004年,上海市科委生物医药处找到张卫东,希望他与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合作,研究麝香保心丸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面对政府和企业的诉求,张卫东一开始有些犹豫,因为他之前只研究单味中药,而麝香保心丸由7味药组成,是典型的复方中药。
“上海还没有一个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中药大品种,如果用现代科学研究麝香保心丸,就有希望把它打造成中药大品种,造福更多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市科委工作人员的想法,最终说服了他。随后,这一产学研合作得到了市科委立项支持。
2006年,国际上兴起了系统生物学研究,这一研究方向与中医理念不谋而合——把生物系统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在微观层面越分越细。借鉴系统生物学后,张卫东等人提出了基于整体观的中药方剂研究策略,研究麝香保心丸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他们还建立了麝香保心丸生产全过程标准化控制体系,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一致。
2017年,麝香保心丸产业规模在全国中药微粒丸制剂中排名第一。“如果没有市科委当年的牵线和支持,上海的这张中医药名片绝不会这么闪亮。”和黄药业副总裁詹常森说。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
走通长三角多元转化路
一个科研团队的成果多为小系统工程,单靠一家合作伙伴、“一条路走到底”很多时候不是最佳方案。马紫峰团队研发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技术则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实现了跨区域多元转化。
自2004年以来,马紫峰团队在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联合比亚迪、中聚电池、江苏乐能、中兴派能等企业,一起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技术体系。2006年,横店东磁与交大团队在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助下,建成了300吨/年全流程合成的磷酸铁锂中试线,并与上海德朗能电池公司合作开发出电动车用的磷酸铁锂电池。2010年,交大团队又与比亚迪合作,在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下,使磷酸铁锂电池的应用领域从新能源汽车向智能电网储能系统拓展。
马紫峰等人还在校企合作基础上,以创业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上海交通大学组建了中聚电池研究院,将专利许可给多家企业实施,并发展出一批新的专利技术。
在江苏省企业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助下,江苏乐能2014年建成了25600吨/年的纳米磷酸铁锂生产线,产品应用于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众多知名企业。